俗话说"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",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。因为三岁前的孩子会根据自己接触到的人和事,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、性格特点、行为习惯。
有书君认为陪伴和引导三岁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重要。
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。思维是内在的,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。小朋友很会表达说明他的内部思维发展较好。
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g,一岁时会长到60%,2岁时会长到75%,3岁时就已经达到了成人的脑重量,这是3岁看大的生理原因。
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指出,如果人在17岁时的智商定为100%,3岁前已形成50%。3岁是孩子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。
关键期:指个体生活中对印刻有最高敏感性的某一成熟时期。
印刻现象是研究者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的,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,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。
我们看到动画片里小动物第一眼看到谁就跟着谁,管谁叫"妈妈",或是"爸爸"。
小朋友也一样,跟谁见得多就跟谁亲,谁陪伴得多就跟谁有感情,有良好陪伴的孩子会信任、有安全感,这样的孩子心理发展好。
我们看到许多父母,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孩子,后来总觉得孩子跟自己不亲,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亲情抚慰,父母子女之间没有建立起亲情关系。
3岁前是亲情建立的关键期,父母错过了这个时期再与孩子相处,相互间的感情很难得以弥补。
3岁前,是孩子大脑发育和情感依恋最重要的阶段,要让孩子得到良好成长,需要亲情陪伴,父母亲一定要注意陪伴。
2、待人接物的观念已经基本形成孩子的学习模式是模仿,孩子在陪伴自己的成人的示范和耳濡目染之下,看着带自己的人怎么做,在言传身教下就学会并形成待人接物的基本观念,形成基本的行为习惯。
不是每个父母都会做到位,作为父母有很多要学习的内容。
通过网络、书籍,慢慢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特点,从小培养阅读,讲普通话,锻炼他们独立性和动手能力都非常重要。
生活中摸摸、看看、尝尝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,这非常重要。
限制孩子的行为无法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,甚至会阻碍宝宝兴趣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提高。
成人的干预和阻止会让孩子失去探索和创新的兴趣。
大多数老年人带孩子,因为观念、体力和精力都有所欠缺,只顾得饱喝足不冻着,有的管得太多,有的比较随意的“放羊式”带娃,往往很难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求。
和孩子互动,陪他玩,给他念书,给他读诗,陪他找小朋友玩,让他和小朋友握手、拥抱、相互帮助,在帮助孩子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,孩子也要学会自己玩,自己看书等生活方式。
3岁之前是培养孩子探索世界产生活动兴趣的关键时期。
这对孩子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的获得有直接的关系,是不可错过教育培养的关键时期。
父母要给予孩子爱,在孩子三岁之前不要缺席,陪伴在他们身边,给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和养成很重要。
3、性格特点基本形成什么样的人带出来的孩子像什么人。乐观的人带出的孩子乐观,勇敢的人带出的孩子勇敢,你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,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。
良好的性格对孩子的将来大有益处。两岁的孩子是人生的第一次逆反心理时期,也是独立性形成的重要时期。
如果小的时候性格比较孤僻,那么长大之后,不管再怎么加以影响,都会或多或少留下"遗憾"。
如果孩子感觉到安全,那么他以后的安全感更好,接受人和事物的主动性会更好;而如果家人经常打骂孩子,在孩子成长中可能会形成逃避问题、性情冷淡等性格问题。
3岁前,父母应该加以正确引导,将孩子培养成充满自信、活泼开朗、热心事务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,以后会成为非常开朗、自信、果断,能成为独立思考的人。
如果你在这个时期因势利导,培养孩子积极探索外界,正确疏导情绪,这会影响孩子将来的人生态度。